熊佛西: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与上海戏剧学院的教育先驱

更新时间:2024-01-20 20:09:42

熊佛西: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与上海戏剧学院的教育先驱

在《一年级毕业季》的第一集中,我们有幸一睹上海戏剧学院的校训,这幅庄重的校训是由熊佛西校长亲自题写的。许多人对这位熊佛西校长以及他背后的校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今天,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位对中国话剧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。

熊佛西: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与上海戏剧学院的教育先驱

熊佛西,原名福禧,谱名金润,字化侬,笔名戏子,有时也署名向君,1900年出生于江西省丰城市张巷镇瓘山村。他不仅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和拓荒者,也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的校长。

早在早年时期,熊佛西就与表演艺术结缘,但他的主要关注点在于戏剧。1921年,他与沈雁冰、欧阳予倩等13人共同创立了民众戏剧社,并联合创办了《戏剧》月刊。他们宣称“看戏作为消遣”的时代已经过去,戏剧在现代生活中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,也是揭示社会问题的X光镜”。

1924年,熊佛西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戏剧和文学,获得硕士学位。回国后,他先后在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、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担任戏剧系主任。

抗日战争期间,熊佛西积极参与戏剧运动。1944年,他在桂林与田汉、欧阳予倩等人组织了著名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,有力推动了进步戏剧运动的发展。

抗战胜利后,熊佛西来到上海,受顾仲彝邀请在上海戏剧学校担任教授。上海解放后,他满怀激情地提出了“从头学起,从头做起”的口号,以全新的思想和举措创办新的戏剧教育。他倾力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和完善戏剧教育体制、教师队伍,对专业设置、课程体系、教学体制、剧场和图书馆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和建设,为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。

1946年起,熊佛西担任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校长,致力于戏剧教育事业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历任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校长、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院长、上海戏剧学院院长、中国文联常委委员、中国剧协常务理事、上海剧协主席、上海影协主席。

1965年10月26日,熊佛西病逝。1985年12月2日,熊佛西铜像在上海戏剧学院校园揭幕。

熊佛西一生献身于戏剧事业,无论是个人创作还是教育工作,都与戏剧紧密相连。他在国内戏剧领域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。

上海戏剧学院的校训,由熊佛西提出,强调:“培养人才的目标,首先要注重人格的陶铸,使每个戏剧青年都具备健全的人格,成为一个热爱民族、国家,明辨是非,有情操的‘人’。只有这样,他们才有可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。因此,本校的训练体系不仅是传授戏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,更重要的是教育他们如何做人。”

关于熊佛西的私生活,有一些争议。他的原配妻子是朱君允,武汉大学教授,两人于1925年在纽约结婚。抗战爆发后,熊佛西与当时著名的话剧演员叶子同居,并通过信件告知朱君允这一决定。此后,熊佛西与叶子并未正式结婚,且在叶子之后还有过两次非法婚姻。叶子本人是一位杰出的话剧女演员,曾在多个剧团演出,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。她于2012年8月26日因病逝世,享年101岁。